農村建設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,農村建設中公廁的建造逐漸提上日程,得益于國家的優惠政策。
不少地方對參與改造的農民給予一定的補貼或者免費提供水泥、沙子等建材,因此農民參與改造的積極性很高,廁所革命在不少地方推進也非常順利。
在村民知道要修造公廁的時候,內心肯定是歡喜雀躍的,畢竟村里的基礎設施越好就越說明整個村子的經濟條件更好,另外公廁的修建一直是村民的心愿,如今愿望得以實現怎么能不歡喜!
廁所改造完后最終還是要投入使用,然而就在廁所建成之后很多村民卻轉變態度,不再買賬,更是對新建造的公廁抱怨不斷,村民們對公廁的事情態度也變得不積極,關于公廁的使用情況也是各種不滿,一時之間怨聲載道!
那么,究竟是什么讓村民轉變態度?原因有三點:
01公廁建設成本高,使用成本更高
許多農民也樂意改造廁所,畢竟誰也希望有個好的衛生環境,但是改造后的廁所使用成本增加了。
農村的排污系統不如城市的完善,如果不是專業人士或者有抽糞車的話,清理起來肯定很費勁。
但是請專業人士是要錢的,而且農村人口比較多,清理周期短,聘用人員費用高,一年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,這對農民來說建造公廁的成本遠比上他的使用成本。
02水沖式廁并不適用于所有地區
旱廁的改造對提升村民的人居環境,預防疾病的傳播,農村環境整治都有著很大的作用。
在廁所改造時,如果南北方都采用統一的標準旱廁改水廁的話,可能北方地區的農民們在寒冷的冬季會面臨“無廁可用”的尷尬處境。
因此,水沖式廁并不適用于所有地區,因地制宜,因地施策才是良策。
03公廁建造重指標、輕實際
一些領導干部為了達到上級交代的任務,雖然如期完成建造任務,但是里面的相關措施并沒有完善,甚至有的村子為了保證公廁的衛生條件,將公廁建在距離村子比較遠的地方,對村民來說實在是既費時又費力。
公廁的修建本來是一件利民的好事,但是因為種種的影響因素讓這件事情變成了不好的事情,建成的結果如果村民都不買賬,那么這件事情就變成了無用功。